觳觫伏罪的成语故事


觳觫伏罪

拼音hú sù fú zuì

基本解释觳觫:恐惧得发抖的样子。指惶恐认罪。

出处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觳觫伏罪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觳觫伏罪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来去无踪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八十一回:“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,来无影,去无踪。”
嫁狗随狗 宋 陈造《题六幺后》:“兰摧蕙枯昆玉碎,不如人家嫁狗随狗鸡随鸡。”
举世混浊 战国楚·屈原《离骚》:“世混浊而不分兮。”
患难与共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越王为人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”
哀而不伤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八佾》:“子曰:‘《关雎》,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’”
学而时习之 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:‘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!”
明争暗斗 冯玉祥《我的生活》:“于是两方明争暗斗,各不相让,一天利害一天,闹成所谓‘府院之争’。”
时易世变 晋 鲁褒《钱神论》:“当今之急,何用清谈?时易世变,古今异俗。”
十全大补 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85回:“只见一个医生在那里和他诊脉,开了脉案,定了一个十全大补汤加减,便去了。”
乳臭未干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20卷:“虽有两个外甥,不是姐姐亲生,并且乳臭未干,谁人来稽查得他?”